沉浸式藝術可以說是當下文化+科技的典型內容表現形式。從產品本身而言,這場展覽用閉環(huán)式、全感官內容設計給觀眾帶來一場完全沉浸的心流體驗;從形式上,文化+科技的表現形式進一步拉近了觀眾對作品可讀性的理解,超越了傳統(tǒng)藝術展覽當中讀者與作品的隔閡;從市場的角度,獨特的作品內容構筑了新的IP品牌,也突破了圈層文化的隔閡,站在國際視角表達深刻動人的東方美學文化。
沉浸式藝術展來勢洶洶,它隱含著某種野心——它意圖超越傳統(tǒng)藝術展覽單調、生硬、單板、高接受門檻等弊端,踐行一種新的展覽與讀者的關系。從本質上看,沉浸式藝術展是通過藝術作品的展示進行審美信息傳播與交流的最好載體。而它之所以能超越傳統(tǒng)藝術展弊端的制勝法寶便是大眾藝術接受的直接性,這種直接包含了兩重特點:臨場性與互動性。
換句話講,讀者與作品的互動更多的是精神層面、非直接性的。我們總是強調在參與藝術展覽的時候,在鑒賞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要通過作品的欣賞、交流、溝通,從“有待實現”的藝術作品中感知、觀照、理解、認識藝術作品的語言、語義、形象、符號乃至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等信息和內容。理想狀態(tài)是,欣賞者知覺、理解、體驗、回味藝術作品和藝術欣賞過程,達到審美愉悅。
但這個過程能不能更簡單一些、更直接一些、更立體一些,讓欣賞者更深入的沉浸到作品構建的感官世界里、獲得更美好的藝術欣賞體驗?
這就是沉浸式藝術展覽的出發(fā)點。
臨場性:內容設計的心流沉浸
沉浸式藝術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觀眾在觀展期間的沉浸體驗。如果究其根本,沉浸(immersion)理論是由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首先提出的,他發(fā)現人們在聚精會神地做一件事情時,會由于全神貫注而忘記了自身的存在,失去時間感并且?guī)в懈叨鹊呐d奮感和充實感,由此把這些感受稱之為“沉浸式體驗”。
要出現這種體驗所需要的條件主要有三個:明確且能夠集中注意力的目的性;及時而有效的反饋;逐漸深入的體驗層次。通過明確的目的告訴觀眾旅途的起點和終點,暗含了整體觀展的意義,逐漸深入的內容環(huán)節(jié)和及時反饋引導觀眾一步步陷入沉浸。
整個過程都是在場景的精心設計中逐步引導,逐漸由“參與”到“沉浸”,從“觀眾”到“化身”。在角色身份、場景引導中達到共場共情,形成了完整的介入、沉入、浸入、退出的體驗閉環(huán),從而領略到設計者獨具匠心的東方美學意蘊。
互動性:科技構建的官能空間
在臨場性的沉浸體驗中,最重要的手段是互動。要調動觀眾的沉浸體驗,這就需要利用科技工具,進行三個層面的互動:感官層面、內容層面以及情感思辨層面。
在感官層面,科技是最有效刺激觀眾官能的因素之一。在目前的沉浸式藝術展中,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打造全方位調動觀眾聽覺、視覺、嗅覺乃至觸覺、味覺的官能體驗,是這種展覽的普遍特點。在內容層面的互動,這是沉浸式藝術展與傳統(tǒng)展覽最大的區(qū)別,也是最具優(yōu)勢的一部分。我們在開篇時提到,沉浸式藝術展試圖構建一種新的作品和讀者的關系——作品與讀者直接的互動,從傳統(tǒng)的“靜觀”到當下的“置入”。
在感官層面和內容層面的基礎上,情感思辨層面的互動隨之發(fā)生。審美體驗中較為高層的體驗是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悟形成共情、共鳴、共美的深度體驗,沉浸式藝術展的進一步優(yōu)勢就是在官能刺激和內容沉浸之后,更有利于觀眾沉浸到作品所構建的符號體系中,進而思索、感受這個符號系統(tǒng)帶來的意義思辨與情感體悟。
群眾性:文化群體的延伸
達到對東方美學文化的共情、共鳴與共美的體悟,圈層文化的群體延伸便順應發(fā)生。這種延伸是包括兩種形態(tài),一是以展覽為向心力的聚攏;二是以展覽為中心的發(fā)散。
以展覽為向心力的文化聚攏可以表現為具備相同審美志趣的人群聚集于展覽當中,以展覽和展覽所要表達的文化意蘊為內核,吸引一批觀眾。在《新壺中天·桃源篇》的傳播當中,我們發(fā)現最有趣的一點是它受到了古風愛好者、漢服愛好者、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cosplay愛好者的歡迎,東方美學文化的向心力為聚合一批展覽受眾提供了良好基礎。
另一方面,以展覽為中心的文化發(fā)散則表現為以展覽和展覽索要表達的文化內蘊為中心,最大化輻射到其他文化圈層,突破文化壁壘,傳播展覽所具備的價值符號體系和文化美學意義。
而我們強調文化群體的延展性,是要提出重視在商業(yè)市場背景下,藝術展覽需要注重讀者和觀眾的意義與作用,基于文化內蘊和文化價值符號體系的前提之下,注重受眾在展覽中的互動、行為與傳播力量,為展覽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如果藝術展覽將自己樹于高高在上的話語權力制高點而忽視受眾,曲高和寡可能還算是好一點的結局,最可能的結果可能是粉身碎骨。進一步講,在商業(yè)經濟下,藝術展覽如何將原本長期積累的、具有高度價值的精英文化與簡單易懂、廣受歡迎的大眾文化相結合等命題,依然值得討論。